风、花、雪、月自带诗意,深受诗人的喜爱,均是诗中的常客。自古至今写“雪”诗众多,佳作如云。
那其中最有诗意的10首“雪”诗都是哪些?如何排名?本文即将揭晓谜底,分享精品“雪”诗和朋友们一起欣赏,为生活增添诗情画意。
第10名“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出自南北朝范云的《别诗二首》其一
洛阳城东西,
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
这是一首送别诗,当我离开的时候,漫天的雪花像盛开的白花;如今我已归来,遍野的花朵像纷纷的白雪。
读这首诗让我想起了诗经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异曲同工,同样诗意满满。
第9名“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出自唐朝高骈的《对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
盖尽人间恶路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通过路上飘雪、积雪情景的描写,表达出作者期望白雪掩埋人世间所有罪恶之情,满含作者对世事的愤慨与不平。
第8名“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出自唐朝崔涂的《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这首诗写作者于除夕雪夜旅居之感怀,恰逢除夕佳节但却旅居异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这种感受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
全诗凄苦满怀,流露出作者浓烈的离愁乡思和对羁旅的厌倦情绪,“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一联情真意切,最为精彩。
第7名“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出自唐朝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写的是边塞之雪,“雪纷纷”的环境衬托出离别之情。但全诗无关悲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蕴含着莫大的乐观精神,让离愁别绪消失殆尽,带给人憧憬和希望。
第6名“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出自南宋陆游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颇有诗意,这是作者回忆年轻时作战的场景,高昂豪放,意境开阔,和如今的英雄空老、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5名“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出自唐朝卢纶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在一个月黑风高、雁唳冲天的雪夜,唐朝大将率领大军压境,单于闻风丧胆,连夜遁逃。唐大将率军在背后追击,“大雪满弓刀”利用夸张手法衬托出唐军的雄武、无畏,气势雄阔,画面感满满。
第4名“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出自唐朝李白的《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首诗抒发北方思妇对丈夫战死边关的悲愤心情,揭露和抨击了安禄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战祸的罪行。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精准、形象、生动,历历在目,栩栩如生,是夸张手法精彩运用的典范。
第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出自唐朝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是很有诗意的一首雪诗,也是一幅精彩的“寒江雪钓图”。
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唯有夹在山间的一江,一舟,一钓翁,满是苍凉和孤寂,富有诗意,有谁会不喜欢这首诗呢?
第2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唐朝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是一幅“雪夜送别图”,满是大漠凄冷景象和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精准、形象、生动,诗意无限,不愧为写雪的千古绝唱,令人叹为观止。
第1名“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出自唐朝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非常有生活,诗意满满,全诗写景如画,犹如一幅精彩的“风雪夜归图”,是“五言长城”刘长卿的代表作。
读这首诗,想象一下诗中的场景,真是惊艳叫绝!
精彩的10首“雪”诗分享完了,每首都诗意满满,是的诗中佳作,值得细细品读和回味,为生活增添诗情画意。
朋友们,除了文中这些,还有哪些精彩的“雪”诗?你认为最有意境的“雪”诗是哪首?欢迎分享高见。
史上10大七律高手排行榜,宋朝能有几位诗人入选?生活离不开诗情画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中国古诗词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