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邱晨辉
北京冬奥会赛程已接近尾声,但精彩丝毫未减。在冰雪赛场内外,一支平均年龄仅32岁的航天青年突击队,拿出他们“上天”的看家本领为冬奥保驾护航: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为影视特拍提供科技支撑,在延庆至崇礼高速河北段实现北斗信号覆盖,打造出医疗救护直升机保障张家口赛区赛事救援……
35岁的于啸男,就是其中一员。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九研究院13所影视特种拍摄团队成员,他整个冬奥期间都在“冰丝带”做技术保障。他告诉记者,“乍一听,好像航天科技和奥运会离得很远,其实很多地方都有航天力量的支持,都有我们青年科技人员在保障。”
冬奥科技支撑青年突击队部分成员,左一为于啸男。航天九院供图
在“冰丝带”记录瞬间
今年春节对于啸男来说,过得很不一样。往年除夕,他都是和同事们在春晚演播大厅度过的。他们打造的“天鹰座”有线传输索道摄像机系统,已经连续6年参与了春晚直播。今年除夕夜,没有了现场直播的紧张和压力,没有了后台同事们围在一起吃盒饭水饺的热闹,取而代之的,是在隔离酒店餐厅隔着透明挡板吃着“拼桌”年夜饭。
北京冬奥会期间,于啸男所在单位承担了“冰丝带”里的影视特拍任务。由于疫情期间严控场馆人数,团队决定,由经验丰富的于啸男执行赛事期间的现场保障。1月29日,于啸男搬进隔离酒店,开始了一个半月的闭环管理。
除夕那天,于啸男在“冰丝带”忙碌了一整天,又是调试设备,又是配合现场导播的各种拍摄想法进行测试。晚上回到酒店,他边看春晚直播,边用手机和同事们一起“点评”自家“天鹰座”的表现:那个镜头推得不错,这个角度飞得挺稳。
没等到新年钟声敲响,于啸男就关掉电视睡觉了,因为天大年初一一早,他还要准时乘着班车前往场馆继续赛前准备工作。从“直播春晚”变成“直播冬奥”,于啸男意外获得了一个平静的除夕夜。
在“冰丝带”场馆,于啸男主要负责4套产品的保障工作。
架设在看台高处的两套,叫三轴封闭式陀螺稳像平台,负责提供鸟瞰整个赛场的宏观画面。这是航天九院13所影视特拍系列设备中的牌产品。此前,该设备作为城楼前主机位,完成了中国成立周年庆祝大会直播保障任务,于啸男也和同事们一起在现场参与了设备运维工作。
还有两套架设在场边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猎豹”摄像机的“豹子头”。人们在电视画面中常看到场边来回飞驰的白色球形摄像机,是陀螺仪轨道车的核心部件——五轴4K陀螺稳像平台,它承担着高速、稳定拍摄比赛的重任。
为了保障直播万无一失,现场配备了多台五轴4K陀螺稳像平台,其中两台来自13所。为了这个新产品,于啸男和同事们当初没少费脑筋。
速度滑冰项目的时速可达每小时70公里,为此,“猎豹”设计时速达每小时90公里。为了能在高速移动中保持拍摄画面稳定清晰,团队用了半年时间不断改进设计、反复调试测试,还成立了一支青年突击队专门负责技术攻关,最终在冬奥会开始前顺利完成设备研制并通过验收。
于啸男是伴随这一影视特拍事业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年骨干,对这些自己从零开始参与研制的设备有着很深的感情。
“我的前辈们从年就开始研究惯性技术了,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把相关技术应用到影视特拍设备里,就能有效隔离运动载体的颠簸和振动,获得稳定清晰的画面。”于啸男说。
穿越风雪让信号全覆盖
延庆至崇礼高速河北段,是此次冬奥会赛区转场的公路主通道。该路段位于崇礼的重丘区,一半以上为桥隧路段,当车辆在隧道中行驶时,导航信号被隧道山体遮挡,定位终端无法正常工作。
为解决这一隐患,九院所研制了智慧公路北斗隧道定位信号扩展系统,成功实现北斗信号在该路段以及隧道内信号的全覆盖。冬奥会开幕前,该所如期完成近50公里隧道的设备部署、调试,顺利开展运行,为冬奥会赛区转场路段车辆全程监控、应急救援提供了重要保障。
智慧公路北斗隧道定位信号扩展系统组成复杂,技术难度大,所成立了“北斗穿山青年突击队”,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2岁。
这支年轻的队伍经过多轮仿真分析和摸底试验,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破了隧道空间导航信号覆盖优化、高精度时间同步及分配、洞内外一体化弹性组网等关键技术,在2个月内完成了从系统设计到产品研制、再到近套产品的交付和调试部署。
冰雪运动场地广、危险系数高,再加上张家口赛区因山地多、地形复杂,陆地车辆救援速度可能偏慢。九院13所在直-8A直升机基础上进行加改装,打造出医疗救护直升机,在冬奥和冬残奥期间主要负责张家口赛区的赛事救援工作。
13所接到研制任务后,迅速集结年轻精锐力量,成立了一支平均年龄32岁的“蓝天青年突击队”。他们仅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新一代医疗救护系统研制和成品医疗设备适航性改装,打造出“直升机+医护人员”救援模式。
在研制过程中,青年突击队的成员们凭着年轻人特有的冲劲、干劲,碰到挑战迎头上、遇到困难主动扛:队员阎肃虽然刚入职1年,但他经常在结束一天的繁忙工作之后,再加班至深夜查阅技术文档;在试飞过程中,队员德辉连续加班转战多地,完成了试飞鉴定工作;队员立杰、魏策多次主动请缨,承担额外的模拟演练任务……
随着冬奥会赛程接近尾声,于啸男给自己列了几件接下来想要实现的事:一是等主媒体中心零售店补货时,给儿子再买个不同造型的冰墩墩;二是到“智慧餐厅”再研究研究那款网红自动送菜机器人,理工科出身的他,对这些科技小物件很感兴趣;三是和志愿者们再多交换些不同国家的徽章。
“等到闭环管理结束,我要把这些徽章送给同事们,这可能是冬奥此行特色的礼物了。”于啸男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