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在《饮酒》里的诗句,将生活里的美好描述得诗情画意,让人充满向往,这也许就是当下人们最想拥有的诗与远方的画面吧。
其实陶渊明在南山的生活还是蛮辛苦的。自从彭泽辞官回家后。陶渊明就成了彻彻底底的农夫。那时家有七口人,加上童仆一二,一家9口人住在草屋里。陶家虽然没有什么房贷车贷,不用交手机费、网费、物业管理费,点外卖、水电气等生活费用,也不去饭店改变口味。对于没有生活来源要让一家九口人吃饱不挨饿的陶渊明来说,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的。
陶渊明每天辛勤地劳作,他在南山脚下种了一块豆子,满心欢喜地等待着豆苗的长大,陶渊明拿笔杆子写诗题词那是的,可是拿起锄头种地的技术实在不敢让人恭维,地里的野草比豆苗还要多,陶渊明一看,这不行啊,得把那些狂长的杂草除掉啊,才能在豆熟季节给孩儿们磨豆浆喝,孩儿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咱喝不起牛奶,自己磨豆浆喝还是可以的吧。还可以用豆子做几块豆腐炖着吃也蛮好,类似有一个鸡蛋可以孵出一只鸡,等鸡长大了可以天天下蛋,以后就可以天天有蛋吃了的思维遥想着这一块豆子成熟的美好。每天天不亮扛起锄头去地里除草,忙到天黑月亮出来了才披着一身露水回家,确实辛苦啊,满身疲惫回到家的陶渊明,洗涮完后回到自己的书房,也顶多是间草房而已,秉烛提笔将种豆的感受写了下来。平淡的生活、种豆的辛苦也被陶渊明诗意化了。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生活诗意化是陶渊明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回归田园,性本爱丘山的初心。“带月荷锄归”,月光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回家的路上一轮明月陪着诗人,是不是一副美丽的画面呢?
夫耕于前,妻锄于后,是陶渊明夫唱妇随的真实生活。那时候陶渊明刚刚第一次辞掉江都祭酒的官职,原配夫人不幸去世了。陶渊明娶了年轻的翟氏,他们志趣亦同,新夫人能安苦节,两人情投意合,生活美满。陶渊明柔情似水,对陶夫人满眼的怜爱。某一天情思激荡写下一首思索飞扬的情诗。翻译成现在的诗文就是这样的。
我愿意做她衣裳的领子,承受那可爱的脑袋残留的芬香,可悲的是她晚上要脱掉衣服,秋夜漫长,使我惆怅,
我愿意化作她罗裙上的衣带,揽束她轻盈的腰身
可叹气温常变,她随时可能换上新的衣裳
我愿意成为她云发中的发膏,让她柔顺的黑发披发香肩
然而佳人常常洗发,发膏也会一去不回。
我愿意做她细眉上的黛色,随着她的眉目顾盼四方,
可她饰粉讲究新鲜,换妆之时我必毁于一旦
我愿做她脚下的绢鞋,随着她雪白的双足走啊走啊
可叹她走走停停,忽而上床睡觉,把我丢弃在地上
看完这篇情思摇荡的《闲情赋》,大伙儿是不是满眼的浪漫情思在飞扬?反正我是被感染得热泪盈眶,今生要是有人给自己写这么一首心荡涟漪的情诗做梦都会笑的。
年轻时的陶渊明也是建功立业的追梦者,曾经也是抚剑侠行天下的少年啊,既有曾祖父陶侃大济苍生,建立一番事业的理想,又有像外祖父潇洒不羁,活出本真的自我。
谁个年轻时没有事业有成的梦想?哪个年轻人甘愿平庸一生?陶渊明凭着官至大司马的曾祖父陶侃的声望,第一次求官就稳获教育厅文化厅的高位,看来家里有好的资源还是有很多好处的,在求学、求职、创业的路上还是要拼爸拼妈拼爷爷的,这样也可少走普通人的弯弯道道,直接到达理想的彼岸。
当然有时候太顺利了也未必是好事,这不,陶渊明很快就发现自己的上司凝之,虽然出身名门琅琊氏,其父亲就是赫赫有名的书圣羲之,他实际上是个狂热的宗教徒,对工作没兴趣,更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还整天压制着自己,年轻气盛又才华横溢的陶渊明哪受得了这个气呀,提笔写了一封辞职信,直接把上司凝之给炒了。
第一次辞官回家后不久,朝廷就因叛兵作乱,发生了一场血光之灾,凝之也因此被杀,陶渊明有幸逃过一劫。
辞官后在家里的悠闲日子过久了,陶渊明又想去做官了,必定自己还是有理想的人嘛,再说在家里坐吃山空也不行的,得想办法赚钱提高生活质量啊!
都说一个人要心有念想才会心想事成,很快桓玄写信请他去自己的幕府任职,陶渊明满怀期待地去任职。这里要说明一下,桓玄的父亲与陶渊明的祖父陶侃是的朋友。看来拼妈拼爹拼爷爷是真的很管用的啊。
桓玄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在江都节节取胜后,早就不满足只限于江都的小圈子了,向朝廷邀功任命自己兼任荆州刺史,人一旦有了超凡的能力,他的欲望也就慢慢膨胀了,桓玄取得荆、江两地的管据权后,有了图谋天下的野心。陶渊明是这场巨变的见证者。
陶渊明是个思维敏锐的人,他预感着又要发生什么了,想着家里还有一群孩儿等着自己养啊。幼年丧父的隐痛让他明白父亲在一个家里的重要性,就因母亲去世回乡居丧为理由再度从仕途中解脱出来。
陶渊明回到老家,重新又过起了赋闲的田园生活,他快乐地享受着时光的悠闲,浪漫情怀又飞了出来。他在《时运》里写下春天的美和自己愉悦自由的生活。
穿上春天的衣服,晃晃悠悠走到村郊,山峦刚刚从朝雾里探出头来
天空浮动着薄薄的轻云。
微风从南方吹来,那些幼苗在风中好像长出了飞翔的翅膀。
浩浩茫茫的湖水,荡涤尽世间的尘埃
人的本心啊!多么容易满足,还想那么多干什么呢?
只要一杯酒就可以怡然自乐
比起桓玄还在野心的大梦里跃马挥刀,运筹设策忙得焦头烂额时,人家陶渊明已经过起了诗与远方的宁静日子。这时正是桓玄称帝,刘裕讨伐桓玄的关键时刻,陶渊明一边享受着悠闲的田园生活,一边感慨自己年过四十了,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陶渊明将这种迷惘写入他的《荣木》里。
我之怀矣,怛焉内疚!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他为四十岁还默默无闻的自己感到可怕,提醒自己要警惕。
当丁忧三年期满后,陶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一次主动出仕了。
这一年的六月陶渊明远赴京口,他这次投奔的对象却是讨伐桓玄的对手刘裕,看到这里确实让人感到意外,竟然选择站队好友桓玄的敌人刘裕,不得不佩服陶渊明的胆识与魄力,想想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自古以来干大事者都不拘小节,从来不把自己圈在理不清的私人恩怨里。因国家大局为重,大济于苍生。
桓玄称帝名不顺言不正最终兵败被杀,随后晋安帝复位。刘裕因平定桓玄的功能大权在握。
不在其位,不谋其职,一旦手握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人的心境又不一样了,谁也不甘心自己被人管制着,何况还只有一个人管着自己呢!把那一个人干掉不就可以。。。。。!?于是这刘裕又有了当初桓玄的野心了。
陶渊明的眼睛是毒辣的,这次他的那对敏锐的触角又开始发出了危险的触动,看到这里,大伙儿一定会想陶渊明又要辞官回乡了。对!陶渊明这时确实向刘裕辞官了。不过经历了上两次的辞官回家后的生活体验,陶渊明这次没有贸然解甲归田,必定家里有那么多的嘴张着吃饭,他也不想看到自己的夫人为无米之饮犯愁啊!不然佳人易老的。陶渊明是个爱子疼老婆的暖男。他毫不犹豫地转身跳槽到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幕府。
别以为跳槽是现代人的习惯,古人也有跳槽的,不过他这次的跳槽跳错了,刘敬宣因势力不及刘裕,为了自保,派陶渊明到京都去上方,自己请求免官。陶渊明感触万分啊,这样一个拥有雄厚政治资本的世家门阀子弟都抗衡不了刘裕,还被刘裕逼得无路可走,陶渊明想着自己一介农户身份,谋一份官职还要借助曾祖父的身望。想要一番作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啊。
在这混乱的世道中,人人自危,能活下来就不易了,流连仕途不能改变什么,随着刘敬宣的解职,陶渊明再一次辞官回到了老家。
回到老家后,家中孩儿众多,吃饭的人多,干活赚钱的人少。前些年任官期间赞的积蓄也快用完了,家里有些揭不开锅了,没办法,陶渊明有了求官赚取家用的想法。
公元年秋天,陶渊明在叔叔的引荐下,做起了彭泽县令。这是他第五次做官。
彭泽离家只有一百余里,县里有百亩公田,种什么随意,重要的是收成归自己,这可乐坏了陶渊明,好酒的他想着多种些可以酿酒的秫米。秋夏之际便可以大口痛饮了。
陶夫人可不这么想,人家天天围着灶台转的当家主母,自然想到的是如何让家里孩儿们吃个饱饭。你自个儿在那抱着酒罐子痛饮,孩儿们不可能跟你一样抱着酒罐子吧。
就这事陶县令与陶夫人在家里讨论商讨了几天,必定两人是恩爱夫妻,什么事情都是商量着的,陶县令也不是那种大男子主义的蛮主儿。最后的讨论结果,五十亩土地种秫米,五十亩种梗稻,这不就了,既满足了陶县令的酒瘾,又可以让家里孩儿们有饱饭吃了。
也许今天的人们能像陶县令这样,给老婆写写情诗,遇到分歧的事情时,不在家搞一言堂,两口子有商有量各自退让一步,现在的离婚率也就不会居高不下,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恐婚或害怕多生了。
在陶县令一边尽责本职工作,一边期待秋后稻熟酿酒时,县里来了一位视察工作的督邮领导,陶县令奉令接待领导,办公室主任要求束带拜见督邮,陶县令习惯了粗布裹身,宽衣解束的日子,本来这县令的官儿就当得不顺心,于是陶县令挥袖甩出一句话:不为一点俸禄,为这号人点头哈腰。丢下官帽辞官回家了。就这样陶县令又重新回归到农夫的角色里去了,这是他第五次辞官,八十多天的县令生活就这样匆匆结束了,那五十亩秫米酝酿的美酒也就喝不成了。
陶渊明在自己的时代里还不曾遇到为他胸中的诗意一见倾心的朋友,只能对着自己的身影对酒,不一会儿就醉了。之后就挥毫题写几句,以供自己取乐。
《饮酒》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同时也为自己主动辞官的行为付出代价,很难在清贫之余给予孩子们士族门第的教育,在《责子》的诗中陶渊明表达了望子成龙的心愿。陶渊明一生才华无处展示,但他也是个普通的父亲啊,看着整天疯玩贪吃的几个儿子,也有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啊,忍不住把五个小子一一数说。那语气不输于你家邻居大叔。
长子阿舒已十六岁了,还不知长进。二儿子阿宣十五岁又不爱学习,小儿子毛毛躁躁只知道瞎玩贪吃。看到这几个不思进步的儿子,陶渊明感叹:天命苟如此。且尽杯中物。自嘲又自我排遣,一切不强求。事实上陶渊明从来没有放弃对儿子们的教育。在年近五十身体不如从前时,给儿子们写了一封信,信中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并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们要互相友爱,怀着高尚的人生理想生活下去。在信的结尾陶父这样写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公元年,刘裕称帝,中国历史打开了南北朝的大门。五十七的陶渊明在茅舍里得到了这个消息,激动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后,陶渊明提笔写了的《桃花源诗》,原来陶渊明笔下那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是在这个情景下写出来的。并为这首诗写下了长长的序言,陶渊明深情地描述着桃花源,但他穷困一生也没有找到那个安乐祥和的净土,只能用笔和纸在残酷的现实里为世人编织出一个美丽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