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原区小学科学优质课圆满举行 [复制链接]

1#

中原区小学科学优质课圆满举行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为提升中原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科学教师专业成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5月24日-26日在绿都城小学举办了年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原区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赵建东、科学教研员陈炜、绿都城小学校长徐秀丽、副校长刘*选以及各学校学科领导和科学教师全程参与本次活动。

我们来看看优质课评比第一天,老师们的精彩表现:

第一节课由桐柏路小学王森豫老师执教三年级下册《仰望天空》一课,本节课用夸父追日的故事来进行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由远及近进行对比、观察太阳和月球的照片和视频,发现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第二个活动:将发现用便贴纸整理在维恩图当中。第三个活动:设计模拟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太阳距离地球远,看起来比较小,月球距离地球近,看起来比较大,通过三个探索活动,让学生们对于太阳和月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老师将课本中的实验材料进行创新,使实验过程更简便、更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第二节课是绿都城小学刘笑笑老师执教的《我们来做“热气球”》,通过大情景聚焦课堂教学,从认识热气球到模拟制作热气球,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材料、设计实验到动手实验、认真观察记录,整个活动过程学生参与度极高,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另外,本节课在实验过程中还使用了科学仪器“温度记录仪”,让孩子从科学数据中分析问题,并引发思考,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下科学课堂,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角,提高孩子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三节伏牛路第二小学张玉姣老师执教的《影子的秘密》一课,学生在了解阳光下影子的秘密后,进一步探究影子的形成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学生首先通过指定用品产生影子来认识影子形成的三个条件;接着引导学生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逐步理解影子变化的原因,同时也初步体会了控制变量实验的基本思想;最后学生通过有趣的影子创作游戏,巩固新知,加深理解,深刻地体现了科学就是探索,探索就是乐趣的理念。

第四节淮河路小学刘灿老师执教的《各种各样的材料》一课采用绘本阅读的形式,用一个完整的绘本故事将本课的学习目标、探究活动穿连起来。意在让学生通过这种新颖有趣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完成本节课的目标,并引领学生体验到阅读绘本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有趣形式。同时,这节课的两个主要活动“观察四种材料的特点”、“选择材料给小怪兽做衣服”同时展开,相互补充,也给儿童渗透了“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应当上升为理性认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看待事物要有辩证的思维方式”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等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和简单的哲学思想。

第五节伊河路小学王楠老师执教的《磁铁怎样吸引物体》一课,设计了突破重难点的创新性探究活动。在情景创新上:王老师将动画片《汪汪队》融合到各个环节中,进行“科学大闯关”。在活动创新中:设计了”实际推、拉滑板车“的活动,丰富对这推力和拉力的感知。器材创新方面:王老师自制了趣味器材----“骨头过桥”地图,体验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可以吸引铁。材料上,王老师设计了由不同厚度木块组合的结构性材料,探究磁铁隔着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吸引铁。一系列趣味性活动,体现了“在游戏中教学,在玩中学”的低段教学理念。

第六节育红小学王静静老师执教了《测试反应快慢》,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科学。王老师以“抓棒棒糖”游戏和猎豹评选反应小达人活动聚焦课题。紧接着,引导学生玩“抓接力棒”游戏和“抓反应棒”游戏,并通过在黑板上贴小星星和分数卡片的形式,科学有效的展示学生抓住接力棒的次数和抓反应棒的得分情况。学生在游戏中知道了我们的反应有快有慢,反复训练能够提升反应速度。最后,猎豹走进课堂,贯穿全课情景,升华课堂氛围。本节课学生在“玩”中学科学,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第七节是由外国语小学刘开心老师执教一年级下册《观察一种动物》,整节课以任务驱动推进教学,创设了蜗牛参加运动会的大情境,一条线贯穿始终,与各个环节有机融合,建立了完善的探究体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学生完成度高,课堂进程高效推进,达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八节是锦艺小学王童童老师执教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一种动物》。本课王老师选择了一种生活中常见并且行动缓慢便于学生观察的典型动物——蜗牛进行探究,符合动物活动频繁的春夏季节特点和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本节课以小蜗牛与我们做朋友为主线,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从整体到局部观察蜗牛的特点,从而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并在学习过程中融合了对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的培养,体会珍爱生命的重要性。让一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学习到真正有利于生活实践的知识,力图开展基于学生需求的真实科学课堂。

第二天的比赛同样令各校评委老师惊喜连连:

第一节课是淮河路小学的金鑫老师带来的《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以孩子们熟知的嵩山岩石为起点,经历了欣赏岩石——产生质疑——选择观察方法——观察讨论——拓展延伸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经历一个科学的观察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又能自我构建“不同种类的岩石有不同的特征”的科学概念。对岩石的观察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然后集中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让学生在探索中增长新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

第二节是互助路小学北校区李玉晶老师执教的《里面是怎样连接的》。这节课创设垃圾分类的情景,以垃圾分类连线答题器为切入点,面对一个看不见的电路,进行连接,灯泡为什么会亮?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产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学生利用电路检测器对两柱、四柱的电路暗盒有序的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对暗盒里面可能存在的连接方式进行推测,课中老师不断地引导:还可能有那种连接方式?不仅成功解开垃圾分类答题器可能存在的连接方式,更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多角度巩固、深化、应用电路的知识。

第三节是淮河路小学*雪慧老师执教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整节课老师带领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推测——验证的完整过程。在展示记录单时,老师让全班同学的记录单都显示出来了,学生的记录、发现可以全班共享,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全班孩子互相交流学习。

第四节是桐淮小学肖梦影老师执教的是《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肖老师直接展示四个接线柱的电路暗盒,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用电路检测器这样的探索工具,按照科学合理的顺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检测以及推断活动,适时引导学生分析检测结果,依据结果进行推断验证,并把推断情况展示在示意图上。找到所有可能的连接方法后,打开暗盒成功揭秘。另外,肖老师还设计了暗盒挑战赛活动,学生通过设计五个接线柱暗盒,并班级交换,进行解密PK。最后出示听话的红绿灯暗盒,通过游戏,进一步激发学生课下探究的热情,感受神奇的电路世界。

第五节澜景小学于晓莎老师执教的《导体和绝缘体》,在单元大任务引领下,以职业体验(小小修理工)为主线,孩子们经历了基础知识——安全知识——实操关等一系列考核。同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了解学生前概念、统计实验数据,方便、真实、有效,有利于培养学生证据意识。既知道了如何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同时也让孩子们解决了生活当中真实问题。

第六节锦艺城小学陈锐锐老师执教《种子的传播》一课时,为了学生能更好建立植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认识,陈老师选择学生熟悉的苍耳、蒲公英等典型植物种子组织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准备学生喜欢的种子盲盒,丰富学生的认知。通过制作种子模型模拟传播方式的活动,学生积极动手,采用多种形式如小组合作表演等模拟种子的传播方式。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一生的卓越贡献,陈老师希望这节课上收获的科学种子能把袁爷爷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传递给大家。

第七节淮河路小学于迪老师执教《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一课,以自己吃过饭后身体不太舒服为由将孩子们带入到真实的课题情境中,引发孩子们对食物消化的思考,并有依据地推测——食物从口腔进入人体后,会经历怎样的旅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课堂“探索”环节中,引导学生对食道和胃两种器官的形态与功能进行模拟实验研究,以及观察大肠和小肠的模型,使学生认识到主要消化器官的特点和作用。最后通过课堂学习,修改和完善课前画的身体轮廓图,完成本节课新概念的获得。在课堂中学生通过有趣的课堂实验,获得思维的生长。

第八节课是由桐柏路小学王香花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较不同的土壤》。这节课通过三个探索实验来了解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颜色、黏性、渗水性等特点,由浅入深,观察三种土壤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进而对土壤有更浓厚的兴趣。

参加优质课评比第三天的七位老师也各显神通:

第一节课的帝湖小学齐高飞老师以问题(钢桥为什么要留缝隙)导入驱动教学。学生要研究具体情景问题,需要将问题划分有层次,学生能够解决的小问题。齐老师调整了教材的两个探究活动,将钢条加热实验放在前面,铜球实验置后。用钢条和木板做了一个桥的模型,创新实验学具。本课基于课程标准,充分了解学生进阶起点,准确的把握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和教学活动,并且巧妙创新实验学具,使学生能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第二节伏牛路小学翟雅洁老师执教《摆的研究》这一课,是通过对“摆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明白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对我们的科学探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摆长会影响摆摆动的快慢,从而引申到我们生活中一些使用摆的场景,让学生明确摆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从而知道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第三节课伏牛路小学石倩倩老师讲授的课题是《变色花》,石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浇“水”惊喜的发现纸花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引发学生的思考。接下来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知道并检测常见物质的酸碱性。再变“变色花”的活动又把本节课推上了另一个高潮,再此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物质的酸碱性可以改变,并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应用于生活。最后通过牵牛花的变色视频,使学生体会到科学之美,以及大自然和科学的神奇。

第四节课是由育红小学张雅文老师执教六年级第二单元《做框架》。本课从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身体结构和实验材料模拟三角形,探究三角形稳定原因。帮助学生从受力角度分析三角形边的作用。加固框架活动将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积极动手,找出多种加固方法。本节课激发了学生对框架结构的研究兴趣,使学生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

第五节是互助路小学杨孟璇老师带来的是六年级上册《电和磁》一课。本节课在学生观察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指针会发生偏转的现象的基础上,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判断,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和实践活动,寻找更多的证据,最后验证了电可以产生磁这样伟大的发现。之后,又将科学理论知识回归到生活,带领学生使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寻找没电的电池的活动。最后,以电产生磁现象的后续发展作为本节课的结束。

第六节课是由互助路小学北校区张素珍老师执教的《相貌各异的我们》。张老师从大单元入手,在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同一种生物之间存在什么特点,进而揭示出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丰富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张老师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性状特点,进而接纳自己,增强自信。

本次比赛的最后一节课是秦岭路小学的李珂老师所执教的《电磁铁的磁力》。这堂课探究了哪些因素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李老师首先创设情景,大胆假设,联系生活向学生介绍了电磁起重机。围绕“电磁铁磁力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话题细致指导,有效研究,重点探究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的关系,学生分组实验感受科学的魅力。李老师的课堂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优质课评比结束后,伏牛路小学的封校长对三天比赛中的23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封校长首先肯定了23位老师的辛苦付出及精彩展现,紧接着,封校长对参赛的青年教师提出了新的希望。科学课堂应该指向大概念的教学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去催促学生,应该慢下来,多听听学生是怎么想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语应该准确严谨,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要有个性化评价。能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了解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要开展以学生的思维起点为基础,基于学情的教学。在交流活动中,要把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关联。希望教师能引导学生经历科学家一样的研究历程,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思考。

以赛促教,以赛促研,此次科学优质课观摩活动的开展,既为参赛老师们搭建了一个挖掘潜能、展现风采、超越自我的机会,又为其他教师创设了观摩学习、博采众长、研讨交流的互动平台。还给其他青年教师们的科学教学指明了方向。相信一线教师们,都能在努力和奋斗中努力奔跑。因为只有砥砺奋进,才能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